EP07 | 巨幕与科教片,我们也曾无所不能
Description
欢迎回到 Immersive101,一档有关“沉浸感”的播客。
在这里,一群境遇电影的爱好者畅谈自己对电影技术和创作的看法。
这里是 Immersive101 的伙伴们关于北影节延展讨论的下半期。白龙和突突在今年着重看了巨幕与球幕的相关内容,并且做了及其硬核的历史、技术发掘,希望这集不要吓到你!我们也准备了珍贵的史料图片,带你一起领略曾经科教片工作者的风采。在最后我们回顾了科教片在每个小孩心里埋下的那颗种子,展望在当下,在国内,巨幕与科教还可以拥有什么样的未来。
这档播客的小伙伴们主要来自影视技术系,我们不知道这期节目会不会对作为影迷的你有些过于硬核。如果你对节目里提到的内容不太了解,对内容的呈现有任何意见,又或者我们在节目中的表述有所疏漏,请在评论区或任意社交平台与我们交流。我们很乐于为你解答疑惑,并在之后的节目中加以改进。
- 本期主播:Mixro桃、白龙、突突、波波
- 剪辑:Mixro桃
- 封面:Mixro桃
本期节目您将会听到:
- 01:14 剧透预警与 Nerdy Talk 警告
- 03:02 科教片离不开的品牌 —— IMAX
- 04:44 北影节的隐藏单元
- 05:29 IMAX 之外的科教片工作者
- 06:00 科教片的篇幅与节奏
- 09:37 龙今年的北影节科教片推荐与评价
- 11:28 与 IMAX 长期合作的创作者
- 13:55 IMAX 的完整体验
- 15:14 IMAX 首秀
- 18:35 IMAX 构图与剪辑——扔掉所有的中近特?
- 19:49 巨幕的节奏
- 24:00 是谁想到把 IMAX 摄影机发向太空?
- 30:40 为了上太空 IMAX 做了什么努力?
- 35:21 他们在 2001 年就做了 3D 转制!
- 37:16 胶片片基的门道
- 42:23 地球是最好的“反光板”
- 45:27 拍摄太空用了哪些镜头
- 47:50 让宇航员成为巨幕 3D 摄影师
- 52:09 精打细算的拍摄镜头表
- 60:00 国家宝藏
- 61:20 进入后期,开始洗印
- 65:17 多重套底
- 73:47 球幕
- 76:47 球幕的最佳观看位置
- 78:11 胶片球幕片与普通片的转制
- 87:20 球幕的镜头运动语言
- 90:09 球幕穿梭镜头的三个境界
- 96:18 国内球幕技术史
- 99:38 球幕的全景声
- 104:14 新创作:技术与艺术必须再进一步高度契合
- 105:17 光辉不再,数字时代的摆烂
- 112:33 太空探索与科学的种子
- 115:24 国内的火箭发射与科普
本期讨论中涉及影片(按年代排序)
- North of Superior (1971)
- Hail Columbia! (1982)
- Misson to Mir (1997)
- Space Station/国际空间站 3D (2002)
- NASCAR 3D (2004)
- Deep Sea/深海猎奇 3D (2006)
- Under The Sea/海底世界 3D (2009)
- Hubble/哈勃望远镜 3D (2010)
- Island of Lemurs: Madagascar/马达加斯加:狐猴之岛 3D (2014)
- A Beautiful Planet/美丽星球 3D (2016)
- First Man/登月第一人 (2018)
- Apollo 11 (2019)
- Making Magic - A Visual Effects Story (2020)
- Asteroid Hunters/小行星猎人 3D (2020)
- Deep Sky/深空 (2023)
- Arctic: Our Frozen Planet 3D (2023)
杂志文章
- A First Orbit for 3-D, by Ray Zone, American Cinematographer May 2002
- The Final Frontier in 3 Dimensions, by Jay Holben, American Cinematographer April 2010
- Toni Myers: An IMAX Trailblazer in Focus, with Jackson Myers, by Daniel Green, Canadian Cinematographer, Vol. 15, No. 3, Fall 2023
- IMAX电影、IMAX技术及其在中国的发展, 李枢平, 影视技术, 2003(连载)
图片
舱内IMAX 30perf 3D摄影机
<figure>



STS-41-D 的 IMAX 2D 卡卷
<figure>
30mm 鱼眼镜头,及其所摄画面
<figure>


STS-125中的ICBC 3D封装
<figure>
ICBC 2D舱内控制(这其实就是一台IMAX MK II,旁边有一台ARRIFLEX 16SRII)
<figure>
ICBC与ST-125乘组归来后的合影(左二,Toni Myers,右一,James Neihouse)
<figure>
捐赠给史密森尼的IMAX MK II
<figure>

(右一,Graeme Ferguson)
<figure>
炸掉的IMAX摄影机(曙光号发射现场)
<figure>



STS-125发射时安装在塔架上和塔架边的IMAX Solido摄影机
<figure>
Destiny in Space(1990)拍摄现场的IMAX Blast Camera(Solido 3D)
<figure>








IMAX on 斯坦尼康 by Neihouse
<figure>




(最爱用IMAX摄影机上斯坦尼康的人没有之一)
NASCAR 3D拍摄现场
<figure>



测试Solido的过片机构(NASCAR 3D)
<figure>
宇航员的培训(2D IMAX MK II)
<figure>


Hubble 3D,水下拍摄
<figure>


胶片 VS 数字时代的火箭发射拍摄,小小的也很可爱
<figure>


国际空间站的一个左右眼图像对(Neihouse 翻拍)
<figure>
IMAX 光学印片机
<figure>
ISS 模拟置景(此处所用相机为 Phantom 65,即当年 IMAX 宣传的数字 IMAX 3D 摄影机所用机型)
<figure>
美丽星球 零重力下更换镜头
<figure>
美丽星球 在 ISS 上给摄影机对白平衡
<figure>
美丽星球 在 ISS 拍摄
<figure>

球幕影院设计
<figure>

福建舰出海(新华社摄)
<figure>
嫦娥六号发射现场
<figure>

